对于假律师乱象,司法机关和职能部门历来都是“零容忍”。但假律师大多依托网络行骗,异地作案,且单次涉案金额不大★★,导致取证难★、处理难,因此屡禁不绝★★★。对假律师“应打尽打★”★★,有赖于强化联合监管机制★、加强信息共享,比如通过大数据汇总线索证据集中办案。同时,平台也需要严把律所、律师资质审核关★★★,及时甄别和清理假律师的诈骗信息★★★。
据媒体报道,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些专门瞄准中老年农民工的假律师。这些假律师号称没有打不赢的官司★★★,以帮助打工者讨薪维权之名骗取“代理费★★★”,金额从600元到2000多元不等,拿到钱后立刻将对方拉黑。有一名假律师就通过这样的把戏,让陕西★★★、安徽★★★、甘肃等10多个省市的百余位打工者受骗。
中老年农民工本就谋生不易,假律师还让打工者雪上加霜,良心安在★★★?不仅如此,有些假律师冒用合法律师事务所和正规律师的名义行骗★★,这显然侵害了相关律所和律师的正当权益★★,扰乱了律师行业的正常秩序。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#改为@)★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冒充律师身份实施诈骗★,骗取他人钱财,本质上是违法犯罪★★。假律师每次诈骗的金额★★,刻意不突破3000元的立案标准,但他们不可能只骗一次就收手。“机关算尽太聪明”★★,殊不知历次诈骗金额是可以累积的,只要累积金额达到入罪标准★★★,同样要被追究刑事责任。
应当看到,假律师行骗之所以屡屡得逞,是因为不少中老年农民工迫切需要法律援助,“病急乱投医”★★★。因此,要着力降低这类特殊群体走法律程序维权的门槛,向他们及时提供司法援助★,从源头上不给假律师可乘之机。同时,应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引导打工者选择正规的维权途径。疏堵并举,才能真正铲除假律师生存的土壤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)